|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41

济南香客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餐饮服务;餐饮管理咨询;企业管理咨询;食品加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电子产品技...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这是大运河畔独有的美味!
新闻中心
“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这是大运河畔独有的美味!
发布时间:2022-06-16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淮扬美食有传承
 
  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源于扬州、淮安。菜系充满淮、扬特点。淮扬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鲜为主料,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合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具有“和、精、清、新”的独特理念。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赞誉。
 
  淮安辞赋家枚乘写过一篇叫做《七发》的文章,通过七大段与楚太子的对话,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中。但在这里面,“饮食”与“游宴”居然占了两成。
 
  他所描述当时豪宴中的菜谱,有煎、熬、烤、烩等多种烹调法,以五味调和为标准,制有调酱烂熊掌、鲜鲤鱼肉细丝、鲜嫩蔬菜,并且奢侈地用黄玉苏子起香、兰花泡酒漱口,所以,《七发》虽说本意是讽刺、进谏,却无意成了第一份淮扬食谱。
 
  到了隋朝,隋炀帝下江南,把长安、洛阳的中原美食,带进了扬州隋宫,因为好吃,自然就挡不住外传民间。
 
  一路上给皇帝制作美食的厨师争相献艺,官员忙不迭地往龙舟离送,据记载,当时上贡的食品就有鱼鲚、河蟹、蜜姜;有的官员因为送的好而升官。
 
  北宋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不但是文章太守,也是美食家。明太祖朱元璋对淮扬菜也情有独钟,疯玩的正德皇帝南巡扬州,游龙戏凤,当然也不忘淮扬佳肴,艳福口福一个也不能少。
 
  他们最爱吃的便是扬州一带江面上特产的鲥鱼、刀鱼、鮰鱼,它们被称为长江三鲜。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淮扬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说淮扬菜的历史、用料、菜点、宴席、厨艺、酒楼、食俗的诗篇,至少在200篇以上,这就使淮扬菜的格调更加高雅。
 
  今天的国宴都是以淮扬菜为主,尤其是现代。究其原因,一是因其精美与精细,包括刀功、火候、搭配、造型等等,无一不体现功夫;二是食材朴实,取之容易,不像粤菜那样什么都敢吃,三是味道偏淡或甜,不像川菜那样味重,会导致有些食客的不适应。
 
  这里要特别提一嘴淮扬菜的分支——淮安菜。淮安菜选料讲究时令新鲜,原料以河鲜比重较大,有“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的讲究。
 
  意思就是:做醉蟹要选取正月十五之前的螃蟹,做风鸡不能选取正月十五之后的鸡,清明节后的刀鱼不是作为食材的最佳时候,端午节后的鲟鱼不是作为食材的最佳时候。
 
  淮安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新河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境内。
 
  而它南边的扬州位于长江沿岸,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又有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一年四季,水产禽蔬野味不断。所以,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这也为在烹法上擅长炖焖、调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质基础。
 
  淮扬菜几乎每道菜对原料都有严格选料要求,同时也让原料的特点在制作菜肴时得到充分的发挥。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软兜长鱼、淮安茶馓、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等等。
 
  四大菜系中,淮扬菜刀工最精细,切丝如发。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一个扇面三拼,抽缝、扇面、叠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摆难度极大。精细的刀工,娴熟的拼摆,加上精当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扬菜如同精雕细凿的工艺品。
 
  就淮扬菜制作工艺来看,富于变化,想象力丰富。比如三套鸭这个菜,家鸭套野鸭,野鸭套菜鸽,再用用火腿、冬笋作辅,逐层套制,三位一体。
 
  淮扬菜富于变化的特点,可见一斑。淮扬菜制作就像写诗作画,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949年10月1日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后,在北京饭店举行的盛大国宴,史称“开国第一宴”,本场宴会的菜点烹调就是由北京饭店淮扬菜厨师承担完成的。
 
  淮扬菜对于淮安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菜系,更是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园林、文人、饮食,从来就是三位一体地支撑起淮扬烹饪文化的特殊构架。在这个淮扬饮食文化传统的戏剧性场面中:园林是依托,文人是主体,饮食是对象。
 
  美食离不开厨师,厨师在淮安有着特殊社会地位。淮安向有“二难”之说,所谓“二难”,就是“秀才”和“厨子”,这两项职业都要经过千难万苦才能功成名就。
 
  书读好了可能成秀才,进而入仕当官;厨艺精了可能成为厨子,也能过殷实日子。对于穷苦人家而言,拜师学厨是更为现实的职业选择,因而在古淮安地区,便形成了崇尚厨艺的社会风气。
 
  清代,在淮安的厨艺界,曾出现“三股风”,一是“要厨子”,慈禧太后就多次向漕运总督要淮安名厨入宫侍奉,二是“带厨子”,在淮仕宦的官僚如李鸿章、段祺瑞等,离任时,都把家里用的厨师一块带走;三是“送厨子”,达官贵人、豪商巨贾都把向对方选送或举荐淮厨作为礼尚往来。就是百姓人家,也大都注重烹饪技艺,力求通过做几道“好小菜”而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顺便再说一道名点——下酒用的淮安茶馓,它又叫“细环饼’,是用上白精面,拉出像麻线一样的细面丝,再一圈一圈地绕在手掌上,做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子状、菊花形等网状图案,之后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以此做出的茶馓质地酥脆,而且味道香美。
 
  相传淮安茶馓在清朝晚期就生产了,1930年又参加国际巴拿马比赛会,还获得了银质奖章。
 
  淮阳淮阳,说完淮安,就要坐着船向南去扬州了,咱们下期不说吃了,我想跟您聊聊曾经誓死守卫那里的名将,您猜到他是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