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41

济南香客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餐饮服务;餐饮管理咨询;企业管理咨询;食品加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电子产品技...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多彩非遗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黔东南州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系列报道
新闻中心
多彩非遗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黔东南州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3-04-07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如果说巍巍山川、滔滔江河孕育了苗乡侗寨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那么黔东南的万般风情便体现在拥有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
 
  侗族大歌、侗戏、银饰、刺绣、蜡染……这些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凝聚着黔东南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作为全国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全州目前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各市州之首;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
 
  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黔东南州以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为主线,既让非遗“活”起来,又让非遗赋能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丰富载体——
 
  让非遗“活”起来
 
  阳春三月,位于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银光闪闪、尽显斑斓;春风拂过,璀璨银饰“叮叮当当”的响声奏响了春天最美的旋律。
 
  这个古香古色的小村里,既可以看匠人制银、听清脆银声、感非遗之美,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一把银饰锻制,还可以品生态茶尝美食。
 
  目前,“银匠村”占地50余亩,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有1家文化服务公司、5家银饰个体户入驻。可带动就业300人,年产值为8000万元。据了解,卡拉村每年接待游客量达50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小村”因非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卡拉村仅仅是我州激发非遗活力,助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作为“文化之州”,激发活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黔东南州不遗余力探索创新,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出版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1-4册)等非遗丛书,让非遗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全州形成了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为龙头、16所县级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323所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为支撑的非遗教育体系,带动了全州1000余所中小学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此基础上,丹寨“锦鸡舞”、岑巩“金钱棍”、锦屏“花脸龙”……多元的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在各社区、工厂等常态化开展。
 
  同时,以“1深挖、2串联、3植入”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建成360余家非遗传习基地、105个非遗就业工坊,通过展示展销、技能评比、研学培训等多种方式,让非遗进一步“活”起来。既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保护,还赋能乡村振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创新形式——
 
  加大非遗开发利用力度
 
  走进黔东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天籁之音“侗族大歌”,震撼世界,惊艳全球;“苗族飞歌”高亢悠远,余音绕梁……
 
  作为非遗宝地,我州努力找寻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唤醒非遗的市场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积极引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万达集团等高校、企业,指导非遗工坊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研发设计5000余件非遗衍生产品,推动非遗成果转化。同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质量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丹寨万达小镇入选联合国减贫案例,施秉县《苗绣助力就业减贫》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打造“非遗+红色”品牌,2022年黔东南州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73.43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41.49亿元。通过“非遗+基地”“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模式,广泛开展研学游、体验游等,推进非遗活化利用,实现老百姓在家就业增收,有效推动了产业振兴、脱贫致富。
 
  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增强发展竞争力。黔东南积极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拓展营销渠道,坚持线下线上并举,扩大黔东南非遗产品的影响,助力非遗项目插上“金翅膀”。
 
  真抓实干、倾力扶持,黔东南把历史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硬支撑。非遗的魅力让人惊叹!
 
  凝聚合力——
 
  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非遗的传承开发利用,人才培养是关键。“十三五”期间,我州累计完成非遗传承人培训5万余人次,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8人,占全省总量的51%。推荐230名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参加传统工艺研修研习,全面提高非遗工坊的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非遗工坊、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与此同时,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如今,全州有20多家非遗传统工艺“名师大师工作室”、35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4000多名非遗传承人,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激情飞扬。
 
  为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黔东南州不断撒播非遗传承人的“火种”,全面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共同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引导,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与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奏响了乡村振兴“幸福曲”。“十三五”期间,实验区建设累计投入相关资金近30亿元,我州累计接待游客4.63亿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48.59亿元,其中非遗旅游占比50%以上。
 
  蓄势非遗产业,发展“非遗+”,犹如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民族文化,一头挑起乡村振兴。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黔东南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速度,坚定文化自信,把本土非遗和全国非遗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用心用情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